宅男应用: 宅男女神 三千佳丽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卢思道(卢思道从军行)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在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卢姓人物?
  • 2、隋朝诗人卢思道
  • 3、卢思道《从军行》
  • 4、隋朝诗人卢思道

卢思道(卢思道从军行)

一、在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卢姓人物?

卢氏的历史人物官吏 卢姓的名人 姓卢的明星卢植,涿郡人。著名东汉官吏、学者。少年时拜经学家马融为师,被朝廷誉为“才兼文武”。大臣卢辩,字景宣;范阳涿郡人(今河北涿州)。著名南北朝时北周大臣。卢群,字载初;范阳人。著名唐朝大臣。兵部郎中,以劲正闻,官至郑滑节度使,卢群为范阳名门望族之一。唐朝诗人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县人(今山西永济)。著名唐朝诗人。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今北京)。著名唐朝诗人。卢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浙江永嘉人。著名宋朝诗人。英雄 卢氏的起源 卢姓起源地卢镗,字声远,汝阳人。著名明朝将领、抗倭英雄。政治家卢坤,字静之,号厚山,卢植嫡裔;范阳涿县人。著名清朝政治家。文学家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今河北涿州)。著名隋朝大臣、文学家。

二、隋朝诗人卢思道

导语:尽管隋朝只有短短的二十九年,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隋朝著名诗人 卢思道。

对于卢思道的人物评价

卢思道一生,聪爽俊辩,通侻不羁;不持操行,好轻侮人。因而,他的仕途并不通畅,但文章诗词却是非同寻常。其代表作《听鸣蝉篇》抒发了 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 的乡思,也讥讽了长安权贵们 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 的生活,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其《从军行》无疑是古代边塞诗的佳作,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真切描写了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其文以《劳生论》最负盛名,揭露了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 为此者,皆衣冠士族,或有艺能,不耻不仁,不畏不义,靡愧友朋,莫惭妻子。外呈厚貌,内蕴百心,繇(介词:作 自 解)是则纡青佩紫,牧州典郡,冠帻劫人,厚自封殖。妍歌妙舞,列鼎撞钟,耳倦丝桐,口饫珍旨。虽素论以为非,而时宰之不责,末俗蚩蚩,如此之敝。 被近代文学家钱钟书赞誉为:北朝文章的压卷之作。

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 繁华轻薄 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卢思道的文以《劳生论》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被今人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也具识见。

卢思道的故事

卢思道

北齐卢思道聘陈,陈主令朝贵设酒食,与思道宴会,联句作诗。有一人先唱,方便讥刺北人云: 榆生欲饱汉,草长正肥驴。 为北人食榆,兼吴地无驴,故有此句。思道援笔即续之曰: 共甑分炊米,(米原作水,据明抄本改。)同铛各煮鱼。 为南人无情义,同炊异馔也,故思道有此句。吴人甚愧之。又卫尉卿京兆杜台卿,共中兵忝军清河崔儦握塑,十子成都,止赌一雉。卢思道曰: 翳成都,不过一雉。 儦又谓思道曰: 昨夜大雷,吾睡不觉。 思道曰: 如此震雷,不能动蛰。 太子詹事范阳卢叔虎有子十人。大者字畜生,最有才思。思道谓人曰: 从叔有十子,皆不及畜生。 叔虎、主客郎中泽之孙也。散骑常侍陇西辛德源谓思道曰: 昨作羌妪诗,惟得五字云: 皂陂垂肩井。 苦无其对。 思道寻声曰: 何不 道黄物(明抄本物作杨)插脑门。 思道尝谓通直郎渤海封孝骞曰: 卿既姓封,是封豕之后。 骞曰: 卿(曰卿二字据明抄本补。)既姓卢,是卢令之裔。 (出《谈薮》)

【译文】

北齐的卢思道出使南陈。南陈的国君让满朝的达官显贵跟卢思道在一起聚宴饮酒。宴席上,南陈国君提议用联句的方法作诗。有一位南陈的大臣先念出一句,乘机讥讽北方人。这句诗是:榆生欲饱汉,草长正肥驴。因为北方人用榆钱、榆叶和树皮粉成末放在面里一块吃,而南方的吴池不饲养驴,因此联出这句诗。卢思道听了后,提笔就联上一句诗:共甑分炊米,同铛各煮鱼。因为南方人无情无义,非常小气,在一个锅灶上做饭,却各吃各的,因此卢思道联上这句诗。在坐的吴人听了这句联诗后,都很不好意思。又有一次卫尉卿京都地区人杜台卿,跟中兵参军清河人崔儦玩掷点的**游戏,说好投掷十子只赌一只野鸡。卢思道在一旁说: 遮住成都(按:此处指蜀的成都。)只需一只野鸡! 崔儦有一次跟卢思道说: 昨夜雷声特别大,可是我睡得死,一点也不知道。 卢思道戏谑地说: 这样大的`雷声,也没有使你这个冬眠的虫豸苏醒! 太子詹事范阳人卢叔虎有十个儿子,老大字畜生,最有才干。卢思道对人说: 我堂叔有十个儿子,都赶不上畜生(按:谐音 牲 。)。 卢叔虎,是北齐王客郎卢中泽的孙子。散骑常侍陇西人辛德源对卢思道说: 我昨天写一首吟诵羌族老太太的诗,琢磨了一天只写出一句来: 黑色的陂巾陂在肩窝上(按:笔者认为 陂 ,是 帔 的误写。)。卢思道接过来说: 何不接下来写黄色的饰物插在脑门上。 卢思道一次对通直郎渤海人封孝骞说: 你既然姓封,大概是大猪的后代吧。 封孝骞回敬道: 你既然姓卢,一定是黑狗的后裔了。

三、卢思道《从军行》

从军行

隋代: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 偃月 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 鱼丽 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 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 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 照甘泉 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 飞将 即西汉著名将领李广。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 长安飞将 的英姿。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据《史记 李将军列传》载: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犀渠 是盾的一种。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这两句中 右地 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 平明 和 薄暮 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 偃月 和 鱼丽 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 屯右地 逐左贤 都是李广所为。接下来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用了两个典故。《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记道: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山上金人曾祭天 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 收休屠祭天金人 。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 天涯一去无穷已 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 无穷已 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 蓟门 马岭 龙城 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的叹息。《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 关山月,伤离别也 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 伤马骨 出自陈琳的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 出龙庭 在诗中指出征之远。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诗薮》说 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 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 长安飞将出祁连 白马金羁侠少年 的奔放、雄健,又有 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 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四、隋朝诗人卢思道

导语:尽管隋朝只有短短的二十九年,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隋朝著名诗人 卢思道。 卢思道(公元531年-583年)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师事 北朝三才 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 八米卢郎 。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卢思道(约531 583)南北朝诗人。字子行。范阳(今属河北涿县)人。北齐时,为给事黄门侍郎。北周间,官至仪同三司,迁武阳太守。入隋后,官终散骑侍郎。终年52岁。 卢思道是 北朝三才 之一邢劭的学生。北齐天保年间,即以文章著名。北齐文宣帝死后,当朝文士各作挽歌10首,择善用之。魏收、祖孝徵等人不过得一二首,唯卢思道得8首,故时人称为 八米卢郎 。 有集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7首,《全隋文》存其文10余篇。事迹见《北齐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史》本传 北齐天保中(554年),卢思道20岁,由左仆射杨遵彦推荐给朝廷,入司空府,行参军事,兼员外散骑侍郎(伴随皇帝乘马乘车的近臣)。因漏泄机密事,被贬为丞相府西閤祭酒。后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府录事参军、京畿主簿、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北周建德七年(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灭齐,将他留任朝中,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等同宰相一级)。四年后,北周隋国公杨坚称帝,以隋代周,卢思道自恃才高,结果反遭欺蔑,于是官途沦滞。虽然一年后复出,奉诏出使陈国,却又遇上母忧。再度复出,仍为散骑侍郎,行内史侍郎事。不久,卒于京师,时年52岁。 他是 北朝三才 之一邢劭的学生。北齐天保年间即有文名。其诗长于七言,善于用典,对仗工整,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开初唐七言歌行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地位较高。代表作有《听鸣蝉篇》、《从军行》。文以《劳生论》最有名,被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北周兴亡论》等史论。有集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7首,《全隋文》存其文10余篇。 卢思道诗可分为古诗、乐府两类,风格也迥然不同。乐府诗大多模仿南朝**诗,明显受到南齐诗华艳软媚的影响;但《从军行》变传统的五言短诗为七言长篇,把征人思妇的相思离愁与长年不断的征战生活结合在一起,融柔婉轻倩的情调于刚健俊逸的气势之中,对仗工整,用典贴切,较好地融合了南北文风。古诗多为赠别、应酬、咏物,内容无甚新意,但善于从苍秀清远的景色中寻味一种奇*的*调;《听咏蝉篇》以蝉声的哀嘶对应游子的悲鸣,用蝉质的高洁反衬尘世的`鄙俗,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开创后世咏物起兴、长篇大论抒发感慨的结撰方式。卢思道的诗歌对初唐歌行有很大影响。今存《卢武阳集》。 卢思道,隋初范阳人,今保定市涿州人,和刘备是老乡。说起来,他恐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中最有资格领世界吉 尼斯之 做官最多奖 的了。他最早做司空行参军,长兼员外散骑侍郎,直中书省;接着担任丞相西阁祭酒,历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数年后,复为京畿主簿,历主客郎、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在周武帝平定北齐后,又授之仪同三司,后除掌教上士,再迁武阳太守;晚年卢思道辞官后又被征召,奉诏郊劳陈使;最后死在散骑侍郎,奏内史侍郎事任上。由此看来,单单凭借卢公官职之多(虽然都是小官),且调任之频繁(虽然都是平级调动)的压倒性优势,就实在是该奖得主的不二人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终生不得志,一辈子辗转流离、沉沦下僚呢?主要就是因为他性格上的偏激固执和恃才傲物。 卢思道从小就聪明善辩、洒脱不羁,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却触了他平生的第一个大霉头。某一天,他在一个山涧旁遇到了中山人刘松,刘松这个人,工于镌刻碑铭,一看到卢思道斜着眼背着手瞧着他做事的样子,就决心要奚落奚落他,于是刘松随便指着一块刻好了的碑文对卢思道说: 能看得懂吗,小子? 卢思道捧起来盯着看了半天也看不来个所以然来,接着就一言不发的低着头走了,背后理所当然的传来了刘松的哈哈大笑声。从此卢思道关起门来,发奋读书,并拜当时著名诗人邢劭为师,果然不出几年,学问大进,义理精通。 好,故事讲到这里,各位读者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定鼎汉朝四百年江山的韩信了,韩信当年抱着 大丈夫必有所忍 的态度忍受市井之徒的胯下之辱,不与之计较,后来大展奇才,辅佐高祖刘邦囊括四海,平定天下,自己也拥兵称王,独霸一方,做成大事。衣锦还乡之后,竟亲自找到那个曾经羞辱过他的无赖,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给了他一大笔钱,韩信这种以德报怨的举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叹服,成为一段充分演绎 知耻而后勇 精神的佳话。但是话说回来,各位读者如果以韩信之心度卢思道之腹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们这位老兄下面所做的事情会让大家匪夷所思。 卢思道诗书满腹学成归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极尽他全部的才思做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紧接着下一步就是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了那个当初伤尽了他的心而现在又满脸无辜的刘松,一把将文章扔到刘松面前, 读读! 现在轮到该这个可怜的刘松倒霉了,刘松颤抖着手从地上捡起文章,大着脑袋将之硬看了一遍,然后摇摇头, 看不懂...... 看不懂? 卢思道长叹一口气(史书上记载的是喟然叹曰,喟然这一举动,值得品味)道, 我这几年的学习嘛,还是有益处的,难道是白白浪费光阴吗? (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学习当然不算浪费光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卢思道之所以努力拚命学习这几年的目的,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报复你刘松当年那恶言相辱之仇! 唉,就冲上面这句充满偏狭自负之情的话,卢思道以后的一切就都可以知道了。这还真应了西方一个成功学家说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最后借用杜牧的一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卢思道(卢思道从军行)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卢思道(卢思道从军行)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